鳥兒-封面  

 

            《鳥兒》(Les Oiseaux)這本書在一上市我就買了,實在非常喜歡。每一次看都加深一份感動,經過沉澱累積,覺得一定要介紹給大家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封面的藍天與黃土地上,一輛紅色卡車,一個穿著寶藍色吊帶褲與黃格子襯衫的男人微笑望向天空。閱讀的過程當中,帶給我一種寧靜的、溫柔的觸動,無論是圖畫或文字都蘊含著渺遠的意境與哲理。天空是純淨。土地是溫暖。卡車是熱情。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印象。

 

       有趣的是,這本書在圖畫與文字上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,如果將兩者分開閱讀,都可自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或文本,但兩者巧妙的並置產生了圖文本身以外的效應,然後在心底漸漸發酵成一種更高遠的──也更深沉的思想與信念──或儘儘只是單純的感動,直接鑽入內心深處、躺在那兒的感動。一種愉悅的感受,也可以這麼說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故事的一開始是完全沒有文字的,只有一片藍天與黃土,然後一輛紅色卡車自遠而近,直到在懸崖邊停下,文字才開始出現,「有的日子,它是與眾不同的」。然後又一連好幾個跨頁沒有任何文字,男人從車上下來,展開了一連串的動作,直到從他車廂裡飛出了第一隻黑色的大鳥,隨後跟著飛出絢麗的鳥群,我們彷彿可以聽見鳥振翅的聲音,漸漸遠去,這才出現了第二句文字,「雖然它和每個平常的日子都差不多 。」  

 

鳥兒-1  

鳥兒-2 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接下來,男人在車廂裡發現在黑暗中怯生生的小黑鳥,牠並未追隨鳥群而去,「也不是多麼重大的事。」男人俯身看著小黑鳥,向牠指著天空眾鳥飛去的方向,雙手比出飛的動作,小黑鳥卻無動於衷。男人想了一下。

 

「就只是一個小小的細節。」

「那麼那麼的小。」

 

鳥兒-4 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「大部份的時候我們不會去注意這樣的細節。」男人陪伴著小黑鳥。坐著。「因為那麼小的細節,本來就為了讓人們注意而存在的。」在遼闊的黃土地上,安靜地待坐著,男人和卡車看起來很小,小黑鳥兒更小。

 

「它是要讓人用心去發現的。」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男人從口袋裡拿出一個法式三明治,分了一半給小黑鳥。小黑鳥看起來很高興。男人一直看著牠。又對牠指向遠方。「當我們給自己一點時間,仔細去尋找的時候,」男人以更大的動作學著鳥飛(然後當然重重地摔到地上),小黑鳥也飛了起來,停在摔倒的男人額上(他微笑著)。「那些很小很小的細節就紛紛出現了。」

 

「這裡或那裡。」(小黑鳥飛走了)

 

「如此地細微渺小。」(小黑鳥回頭看,男人已經變得很小很小一個)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「剎那之間,它們變得清晰可見,」小黑鳥跟上了五彩班斕的鳥群,牠們都張開雙翅奮力地飛著,「彷彿巨大了起來」。男人放心地回到車上,倒車開回黃土荒原。小黑鳥出現在卡車的後方,然後越來越靠近,身後跟著那些巨大的、彩色的鳥。

 

「小小的細節,它們是珍寶。」

「真正的寶。」

 

「再也沒有比那些小小的細節,更宏大的珍寶了。」

 

「只要那麼一個小小的細節,就能讓當下這一刻變得如此豐富。」

 

(卡車停在黃土地上,鳥群的其中一隻大鳥抓著男人的背飛了起來。高高地飛向天空。)

 

「只要那麼一個小小的細節,就能改變世界。」

 

鳥兒-5 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書本的最後一頁,男人飛著,小黑鳥在他的頭上。只有他們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有人說這是一本給大人看的繪本。確實,它的文圖關係是奧妙的,看似互不相干,但又彷彿呼應,帶出了比自身更豐富的哲學意涵。繪本一開始,只有圖,然後偶爾出現一句話,過了幾個連續的分鏡後,又一句。圖畫的強度在一開始大於文字,隱約建構了呼應之後,圖畫與文字的強度漸漸並行,然後越來越熱烈,在我們的心中撞擊著圖文之外更多豐富的感受。但是怎麼能夠說這本書就不適合孩子們呢?如此明亮飽滿的色彩,寧靜而繽紛的想像,他們的心比大人更加自由不受拘束,也許更能跟著書頁飛翔。它甚至是有些奇麗魔幻的,一種內在的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實在非常感謝上誼出版社如此慧眼地出了《鳥兒》的中譯本,我覺得它真的是一本從零歲到九十九歲都能夠閱讀的書,也因此讓我認識了這本書的創作者和其他作品。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傑曼諾‧祖羅(Germano Zullo),商學院背景出身的他,做了幾年的會計,但最終專職於寫作,與繪本插畫家阿貝婷(Albertine)合作過許多童書作品,《鳥兒》就是其中之一。傑曼諾‧祖羅也寫情色故事、詩和小說,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他對生命獨到的想法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最後,讀完《鳥兒》這本書,實在讓我無法不聯想到這是一本向電影大師希區考克(Alfred Hitchcock)致敬的作品,他的代表作正是《The Bird》,一張鳥兒停在希區考克雪茄上的照片,也成為了攝影史上的不朽經典!這是題外話。繪本中,除了男人的形象與希區考克酷似之外,圖畫的分鏡與文本的交互作用也充滿電影感。雖說希區考克《The Bird》的詭譎晦怖,和繪本《鳥兒》的溫馨反饋當然有著截然不同的調性,但是繪本中群鳥的怪異絢麗,不也正是某種靈感飛翔、不與俗同的隱喻?那些鳥兒就像是藝術家的內在,也有某些部份是晦暗微小、怯縮猶疑的,陪伴與對話,帶來信心與勇氣,驅策向前,振翅而飛,最後引領著其他的靈感,回來帶著藝術家遨遊天際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,都是藝術家,在我們的心中,都有一群野性竄動、風姿各異的鳥兒。讀完這本書的感覺,是如此舒服、自由而開闊,希望與你們共享!

 

101261-alfred-hitchcock  

arrow
arrow

    Ann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