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明  

 

當我在一間小書店看到《黎明》這本書的時候,心中不由得驚奇。打開書頁,水墨般的夜色,在白色的畫紙中間,暈開,小小一圈。

 

「好安靜。」

 

橢圓形的灰藍色塊漸漸變大,我們辨識出了山和水,湖影與樹。

 

DSC_0002  

 

「所有的東西都靜止不動。」

「好溼好冷。」

 

從遠景到近景,我們看到湖邊的一顆樹下,老人和他的孫子裹著毛毯睡著了。然後一片橫幅的全景開展在眼前:「月光照在岩石、樹枝和葉片上。又黑又靜的山,守護著這一切。」

 

DSC_0005  

 

「沒有東西在動。」時光彷彿就凝結在月光在湖面上的倒影。

 

然後一陣微風拂過,水面起了顫動,煙霧如騰著月光上昇,天空稍微亮了起來,一隻蝙蝠在空中盤旋,青蛙跳水發出了噗通聲。鳥鳴開始傳遍山谷,老人搖醒孫子。他們去湖邊提水,生火。收拾毛毯。推船下水。

 

DSC_0010  

 

他們划入湖心,一個船槳濺響水花的特寫,小舟漸遠──「忽然,」

 

「山和湖都變成了綠。」

 

全幅的山景突然以大片鮮明的綠色躍入眼廉,水之藍與天空的鵝黃宣告黎明的到來。最後陽光躍上山頭,天地頓時絢彩千光,襯著一葉遨遊的小舟。

 

DSC_0012  

 

 

波蘭出生的繪本作家優利‧修爾維滋(Uri Shulevitz),四歲時因二戰爆發而隨家人在歐洲四處流亡。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高中學業,最後隻身前往紐約。也許早年的顛沛流離,使他早熟而敏感,他並不贊同大人對小孩常有差別待遇,所以在他的創作當中,不曾為兒童降低水平,而是將他想表達的境界毫無保留地揮灑開來。當我買下《黎明》這本作品時,我心中的想法似乎也和優利‧修爾維滋的理念不謀而合,真正的藝術是不分年齡的,藝術作品中的寧靜與詩意並非就與兒童無緣,說不定還能在他們真純的心靈裡激盪著,為自己在生命中保留一個高遠的空間。

 

優利‧修爾維滋在《黎明》運用了簡明而多層次的墨藍色調,發展出一則從黑夜到黎明的小詩,雖然只是講述一個簡單的自然現象,但其語言的精練、色彩的流轉與時間漸進的切換,讓人彷彿身歷其境,絲毫不覺得單調無味。這本書的創作靈感來自唐朝詩人柳宗元的詩《漁翁》,破曉時驟然迸發的山明水綠,正是來自那一句為後人所玩賞稱道、精巧傳神的「欸乃一聲山水綠」。只是柳宗元詩中,獨來獨往的漁翁,是作者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的象徵,到了優利‧修爾維滋的故事裡,卻變成了祖孫同行的溫馨遊歷,傳達著寧靜、安心的感覺,那像是一種分享,也是一種傳承,在無數日夜更替的山水之間。

 

 

 

附錄:柳宗元詩《漁翁》

 

漁翁夜傍西岩宿,曉汲清湘燃楚竹。

煙銷日出不見人,欸乃一聲山水綠。

回看天際下中流,岩上無心雲相逐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Ann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